晓庄公告:
今天是:
    • 文明之窗

共绘网络文明建设同心圆

发布者:韩菁菁发布时间:2022-10-11浏览次数:605

2022-10-02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网络生态治理更为优化,一批网络文明建设的品牌活动得到群众认可,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让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更加文明,共建共享网上美好精神家园意义深远。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掀起网上党史学习教育热潮;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工程,通过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百篇网络正能量文字、百幅网络正能量图片、百部网络正能量动漫音视频作品、百项网络正能量专题活动,传递令人动容的网络精神力量,提升全社会网络文明素养;“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用理性述评、独到见解和温暖笔触,展示祖国大地的奔腾气象、中华儿女的时代风貌;从考古发掘直播到VR数字展厅,遥远的三星堆文明通过网络,穿越历史,走进我们的生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领域,网络文明正在以全新形态加入人类文明谱系,推动形成美美与共的数字发展景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敬宏表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网络文明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丰富了文化产品供给,做大做强了网络宣传阵地。这些成绩的取得有赖于高水平、高标准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同时也归功于共建、共治、共享的网络文明建设路径。

《我和我的父辈》《山海情》《长津湖》《觉醒年代》等优秀影视作品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传播,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掀起网络评论的热潮,扩大着主流价值的影响力版图。徐敬宏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传播诸多立意深刻、风格鲜明的文化节目。这些视频不仅讲述了中国的在地化故事,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和内涵,极大促进了地区间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互鉴,实现了数字文明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美好愿景。

当前,网络文明对人类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带来了深刻改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看来,生态文明是网络文明的本体,网络通过技术把社会连接起来,把人们连接为一个同心圆的共同体,凸显了互利合作、协作共赢的优势。将网络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要为命运共同体创造互联互通的条件。与个体理性的文明相比,强调共同体存在方式的网络文明更具有文明进化的竞争力。

共建共治共享网络文明

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文明兴网。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具体思路与措施。连续两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的成功举行,全景式展示了网络文明建设成果,成为网络文明互动沟通的重要平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各项工作扎实有力推进,我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阔步前行。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栾轶玫告诉记者,网络空间文明建设有利于民意空间清朗向善。网络空间是重要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民意空间。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在思想观念、文化风尚、道德追求、行为规范、法治环境方面有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文化条件与舆论支持。而网络空间文明建设是实现网上网下有机融合、互相促进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网络生态能保障政策法规的准确传达与执行,能保障民意空间的清朗向善,实现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有效高效。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应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栾轶玫认为,网络空间文明建设有利于凝聚共识,实现思想引领。实现思想引领包含多个方面:通过重大主题报道促进媒介化治理;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通过提升网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线上线下双融合。这些都有利于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网络风尚,有利于在网络空间中凝聚共识,实现思想引领。

“推动网络文明共建共享,对于净化网络生态、繁荣网络文化和促进对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线上虚拟空间与线下现实空间的立体互嵌带来了更为复杂的社会治理态势。”徐敬宏认为,虚假信息、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不良现象,直接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数字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加快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以“共建”凝聚社会思想共识,以“共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才能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压实平台责任,动员人民力量,推动形成风清气正、向上向善的网络生态空间,让广大网民能够最大程度共享数字文明发展成果。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一个红(社会生态)加绿(自然生态)的世界,其中的红,就是指与自利相对的互利,在互利基础上建设利益共同体。在姜奇平看来,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网络文明建设。他说,网络文明建设要把握合作共赢的机遇,善于利用社会的外部性,在社会资本、社会信任、网络关系中正确对待利益关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关系。同时坚持开放合作,充分信任和发挥中国网民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各种外部性挑战。

夯实网络文明法治根基

网络文明建设离不开网络法治保障。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清朗”“净网”“护苗”等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我国网络综合治理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在规范网络内容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党和政府统筹运用法律法规、专项行动、行业规范等多种手段,着力加快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徐敬宏认为,针对短视频发展中存在的内容低俗、违法违规等问题,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出台了多项规定和行业公约,将总编辑内容管理负责制度、机构把关和内容审核等举措引入平台公司,对互联网内容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进行了多重明确。近两年来,网信办联合多个部门,对数字平台的算法推荐、精准营销、大数据“杀熟”等事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的问题展开专项治理。这些举措展现了高度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为网络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平台环境。

站在人类文明发展新的十字路口,用好网络文明的力量,将是引领我们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的关键。栾轶玫表示,网络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网络空间思想引领、文化培育、道德建设、行为规范、生态治理、文明创建等都是构建网络文明同心圆的重要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实现来源于四方面的保障,即政策监管、平台自律、媒体责任、网民素养。“网络文明同心圆建设的重点是‘共治共享’——人民的网人民享,人民的网人民治。要发挥网民主体作用,动员其积极参与监督,充分动员,充分保障,才能充分释放网络空间的良性动能,实现网络强国的伟大梦想。”栾轶玫说。

姜奇平提出,推动网络文明建设,要以共同体的方式共同努力,强调协同治理,围绕共同的意义与目标达成共识,形成网络文明同心圆。应采用共同体的组织方式进行协作,发挥平台作为双边市场的优势,在网络条件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动一切外部资源,构筑高质量网络平台,助力网络文明发展。

数字化时代,网络成为人们重要的“第二生存”空间。天朗气清、风清气正,是人民对网上家园的美好向往。强化网络文明建设,提高网络道德,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主动引领,有所作为,凝聚亿万网民的磅礴力量,中国网民将一同携手共绘网络文明新画卷。(记者段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