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庄公告:
今天是:
    • 文明之窗

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

发布者:韩菁菁发布时间:2022-04-07浏览次数:349

2022-04-02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高世楫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引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智慧,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知识,顺应时代绿色发展潮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意愿,体现了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情怀,既是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思想遵循,也是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型的宝贵思想财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性基础上,突出强调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吸收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人类关于自身、社会和自然科学认知的极大拓展。深入学习研究、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应着重从三个方面着手。

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光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高度抓住了生产力这一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变迁的根本性变革力量,反复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这表明,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基本历程阐明生态文明是生产力持续发展的结果。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的形态,是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生态环境要素本身是生产力、生产关系范畴下的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资料来源(马克思所称的“自然富源”)的根本前提。保护生态环境,生产力就可以持续发展;破坏生态环境,生产力就失去基本的物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事关百姓衣食住行的自然物质资料的生产前提就不复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次上的论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光辉,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科学理性和丰富科学内容,指导我们认识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运行的本质规律,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形态。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必须从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出发,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把生产力这一要素引入“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范畴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工业文明的修修补补而是人类文明的根本变革。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不能拘于狭小的生态环境保护空间范畴,不能局限于环境污染的一般治理和一般意义上的生态保护,而要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角度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新发展居首真正突破一些重大关键核心生态技术,推动绿色产业的根本性变革。

准确把握大自然物质循环规律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体现为对大自然物质循环规律的把握、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安危休戚关系的揭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们认识物质世界、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运行的本质规律,更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全人类同一个地球家园,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形态。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运用系统思维和中国哲学理念创造性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必须“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此后,他多次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这些重要论述所深刻揭示的是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物质流和能流所形成的复杂关系。这些判断能够得到现代科学的有力支持。二十世纪发展起来的系统生态学,从热力学的基本规律出发,从基本的生物化学过程、物质运动和能量流通解释了复杂自然系统的发展演化,形成了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不同层级、多重网络的自然生态系统,支撑繁衍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群落。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活动在时空尺度和强度上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扰动。我们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科学地揭示了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变换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性质和多重共生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自然观、人化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传统智慧,也与现代生态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一致性。

特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科学论断,从自然生态范畴出发指出绿水青山既是生态财富、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做好生态产品的创造性转化,正确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基于此,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又是抽象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人类客观生存环境和主观社会追求之间的复杂辩证关系。只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又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确保人类永续发展。

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比较范畴看,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的活动会对大自然产生影响,人与自然通过物质能量交换形成生命共同体。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为了弥合人类追求自身发展而与地球自然系统稳定存续的矛盾,生态学家提出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盖亚假说”,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应使地球保持着适度的稳定状态以使生命继续生存。学界提出,地球的地质年代自工业革命开始就进入一个全新的地质时代,即人类自身活动对地球的地质地表的改变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世。2021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表明,有充分的科学根据证明是人类活动导致了最近一个世纪地球气温的快速升高,由此带来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知,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提出“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作出艰苦卓绝努力,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这一目标的提出,极大提振了全世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极大改变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治理格局。中国领导人的科学理性、责任担当和天下情怀与发达国家一些投机政客的偏见无知、推责卸责和政治投机形成鲜明对比。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经济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体现在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上,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格。无数事实证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同样离不开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品创新。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代表了当今科技变革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更体现在对绿色发展中经济规律的尊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一定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尊重大自然运行规律、遵守经济系统运行的科学规律,就可以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一条成本收益最高、更加绿色的新型发展道路,使中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财富论的创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创新。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系统治理、整体治理,从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到结果严惩,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必须最大化的效用函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关于什么是绿色发展、为什么要坚持绿色发展、怎样实现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经济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和制度建设,与现代经济科学中重视制度、重视法治有相通之处。制度建立了对人类行为最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为此,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制度就是基于法治的追责制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更有赖于基于党内法规的干部问责体制,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制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些制度既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涉及的一般原则,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生态文明体制的独特性,特别是党的全面领导、“一岗双责”等独有的问责机制,从理论上丰富了制度经济学的内容,从实践上收到了良好效果。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发展的历程,我们关于发展的一条主线就是如何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这是新时代根本的发展观,反映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充分把握,反映的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科技创新和经济规律高度重视的科学性。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具有的丰富科学内涵,需要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不断地认真领会和深入挖掘,用以指导生态文明实践、建设美丽中国,对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