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庄公告:
今天是:
    • 文明之窗

在奉献中获取快乐

发布者:庄晓华发布时间:2020-05-14浏览次数:615

在奉献中获取快乐

——记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杨迎平教授

 

杨迎平老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教书育人做到实处,社会责任感强,认真教学,认真做科研,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一、认真教学,教书育人

杨迎平老师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每年超额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认真教好每一节课,使课堂上的50分钟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认为,学生的青春是宝贵的,不能任教师去挥霍。教师认真地教好每一节课,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

老师认真备课,认真教学,每次讲课都将学术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带到讲堂上,给学生最新的知识,使学生在短短的50分钟得到更多的知识,在小小的教室里开阔了大的视野。2013年,老师的微课海派小说获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获教育部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优秀奖。2014年,老师获南京晓庄学院第六届教学竞赛优质课堂教学一等奖,教研论文三等奖。2015老师被评为学校“十二五”教学先进个人。

针对目前手机和网络对学生阅读的影响,老师希望学生戒网瘾,戒手机瘾,她经常鼓励学生多读书,希望同学们横扫晓庄图书馆。每年的寒暑假,老师都会提前给学生布置假期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在假期读书,并写出读书笔记,新学期开学时交给老师批阅。

每学期上课,老师也会布置学生读一本书,或者重点研究一位作家,并且写读书笔记交给老师批改,通过阅读,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的进步,如13级汉语言文学2班的学生麦浩在读书笔记中写道:读《红岩》,算是一个巧合吧。如果没有老师的要求,可能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去读这类革命小说的,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排斥这类小说。……可是既然是老师规定必须要完成的任务,那就硬着头皮读吧。然而不读则罢,一读惊人,这不是因为作者写得有多么好,也不是故事有多曲折,而是我深深地被那个时代里的革命者的精神所震撼,《红岩》记录的是一个有信仰的时代。该学生在文章的后面写道:从这部书里,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众多的革命者们,他们之所以如此坚信党的正确,因为无数共产党人的节操令他们看到中国的希望,在这坚定的信仰中他们逐渐变得充满了力量。……我开始回想,我从《红岩》里学到了什么。遇事镇定,处事冷静,不急不躁,懂得忍耐,懂得团结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给处在一个缺乏信仰时代的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在那个战火纷飞、国破家亡、衣食不饱的动乱年代里,这些共产党人始终怀抱着建立新中国的希望,不改变最初的信仰,让人敬佩不已。我想,我们应该能够吸取能量,坚定不移前进的力量,对待生活的热情。也许,我们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

老师有一次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一个女生对老师说,不知道写什么。老师说:“你读了谁的作品?该学生低着头,很不好意思地说:没有读什么。于是杨老师叫她读了迟子建的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两遍再来找老师谈,当这个学生看了两遍作品来找老师时,抬起了头,满脸自信,并且侃侃而谈,谈她对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理解与体会,该学生读作品之前与之后的精神面貌判若两人,老师深深地体会到知识的力量,看到阅读给学生带来的自信和快乐,老师更加坚定了用阅读来改变学生思想与行为的信心。

老师影响着学生,而学生的认识和进步也深深地打动了老师,老师坚信,阅读使学生珍惜今天的生活,阅读使学生成熟起来。教书育人就在这阅读中发扬光大。

二、潜心研究,力求创新

杨迎平老师认为,要教学好,一定要科研好,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提升。所以,每一个教师必须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具有创新精神。所以,老师全心身地投入到科研中,对每一个教学中需要讲解的作家、作品或思潮流派,老师都是尽可能地穷尽材料,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尽量阅读全集,从而较全面的了解作家,掌握文学思潮动态。

2004年——20068月杨老师主持完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施蛰存研究”20072010主持并完成教育部项目“施蛰存研究”。

在此期间,老师出版专著两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33篇,《海派文学研究综述》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新时期施蛰存研究述评》、《从<善女人行品>看施蛰存小说的内心独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施蛰存》、《现代派作家施蛰存的左翼倾向——兼谈与鲁迅、冯雪峰的交往》、《施蛰存的小说翻译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等多篇文章被人大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论闻一多的戏剧观》被《2005文学评论》全文转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施蛰存》被《当代作家评论》20063期转载。

杨迎平老师的努力研究有了收获,论文《施蛰存的翻译工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2005年获南京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年获南京市第六届科研成果三等奖。著作《永远的现代——施蛰存论》20113月获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19月获南京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获奖论文《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2014获南京市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二等奖。

因为老师在科研上的成绩,2015年被学校评为 “十二五”科研先进个人,获行知科研业绩奖。

三、“教学做合一”,教学生做人

杨迎平老师遵照陶行知先生的教导,“教学做合一”,把教学生“做”当作根本,既教学生“做”事,也教学生“做”人。老师利用每一节课的内容教书育人,不论讲到哪一个作家,就在这些作家身上发掘出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学习他们怎么读书,怎么做人。

如学习鲁迅将改造国民性作为己任,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学习鲁迅,使学生成为负责任、敢担当的青年。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老师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关心和教育,遇到不爱学习、贪玩的学生,老师就重点谈心,直到学生改正缺点,端正学习态度。老师的耐心教育使学生成为有事业心、有上进心、爱学习的好青年,使学校成为和谐幸福的大家庭。

老师也随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并给予解决。她带班主任时,班上一个女生因失恋而在宿舍吵闹,吵得其他同学没法学习和休息,该学生还放弃多次编制考试,甚至企图自杀。老师及时找该学生谈话,每天带她散步,像妈妈那样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谈了一个多月,最后她不仅不想自杀,而且认真学习,积极参加、并通过最后一次的编制考试。毕业后,她去了非常艰苦的乡村学校,没有食堂,自己做饭,一个星期才能上街买一次菜,这位学生后来还学会自己种菜。当别的年轻人不安心在乡村工作时,这位学生很快乐留在了乡村,成为一个优秀的乡村教师。

杨迎平老师虽然是女教师,但是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积极主动地做好每一件工作,真正做到“巾帼不让须眉”,2011年获第四届南京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20148月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14年获学校第七届“师德先进个人称号。体现了女性创先争优的时代风采,在学校发挥骨干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