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庄公告:
今天是:
    • 文明之窗

史爱华——行走在学前教育田间地头的“教育家”

发布者:庄晓华发布时间:2019-07-09浏览次数:1096

史爱华,南京晓庄学院教授,中共党员,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第十届南京市好市民”等荣誉称号。


【教育情怀】

我深深感谢人生路上让我能够成为教师的每一个机缘,感谢命运让我获得了无可替代的职业幸福感。教师不是蜡烛,而是举着蜡烛的人,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光明了自己。


行走在学前教育田间地头的“教育家”

责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史爱华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学一线,倾尽心力,无悔付出,用爱撑起了学前教育事业的一片天,学生们亲切地称呼她为“爱老师”“史妈妈”“爱妈妈”。

她对待教学精益求精,其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和歌曲创作课,将艺术创作与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极具突破性。她放弃大量休息时间,一对一地指导学生进行幼儿歌曲创作,经常利用晚上和周末来到学校一遍又一遍地指导学生弹奏,常常忘记学校班车时间。乘公共交通往返南京主城和晓庄学院江宁校区要三个小时,夜色下的学校北门口公交站台,经常能看见史教授的身影。

她倾注很大心血,每年自愿筹办原创歌曲音乐会,将学生的作品与获奖证书印刷塑封;她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包饺子、做蛋糕带给学生,给学生买衣服和生活用品,清明节煮鸡蛋分给学生,中秋节自费买月饼慰问大一新生,还建立学生微信圈,利用新媒体关心学生。

2011年9月,学校迎来了58名新疆大学生岗前培训班的学员,她作为专业负责人,克服年龄和工作量大的困难,精心为他们备好每一节课,手把手地矫正,一点点地传授,还特意给他们加起小灶,个别辅导。冬天来临,新疆班学员很难适应南京的湿冷天气,有的人手上还生了冻疮,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间,自费买来了暖手袋送给他们,当温暖的暖手袋在学员中传递时,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她也成了学员们的“爱妈妈”。

专业:智慧树模式课程赢得省政府奖

史爱华教授走遍了南京各所幼儿园,与园长、老师交流,了解她们工作的现状,分享工作中的喜悦,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创建了智慧树模式课程,将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群“语言”“社会”“科学”“音乐”“美术”“健康”等多门课中所形成的多种能力,以接力的形式转化为一个具有统整意义的成果。

以智慧树的形式进行职前培养,在国内高师教育界尚属首创。智慧树模式课程是一种生活化、艺术化的课程,也是转化为幼儿园园本教研能力的重要基础,更是师范生能够在职后自我拓展与延伸所必需的能力。2004年,课程的前期实验“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获江苏省一类优秀课;2009年,经过南京第三幼儿园实验使用两年后,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组织评审的普通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

奉献:探索出留守儿童教育的“范本”

史爱华教授一直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她发现很多学龄前儿童被“放养”,缺少接受系统学前教育的机会。2013年春节大年初一,她自费购买了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前往2012年暑期她带领学前专业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高淳区固城镇曙光村,看望这里的农民工子女,为刘兴旺等10多名孩子送去了新年的礼物和欢乐。

她承担了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全纳教育视域中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的研究,总结撰写了丛书《全纳式学前教育资源》《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该丛书具有易懂易学易教的特点,让能识字的家长“零培训上岗”,用丛书教孩子。

受她培训的100名学前教育志愿者,深入南京、南通、徐州等地的1000多名留守和流动儿童的家庭,为孩子们送去关爱、知识和信心,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因地制宜的学前教育模式,为全国破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提供了成功经验,成为可复制、可发展、可持续的典范。该模式荣获“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5年度江苏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提名奖”。

史爱华教授心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行知教育理想,春风化雨,无声地滋润着无数桃李。如今,年过六旬的她依然坚守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书写着自己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