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庄公告:
今天是:
    • 综合新闻

2025年南京晓庄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报道第四辑

发布者:杜霞发布时间:2025-08-15浏览次数:6500

以晓为根,以行为路,以星为光——外院学子多语种宣讲行知精神

传承行知精神,点燃时代星火。“晓行星”志愿宣讲团以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弘扬行知精神为宗旨,汇聚了来自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翻译、日语、商务英语、小学教育(英语)等专业的34名优秀学子。他们以“晓行星”为名,“晓”承载着南京晓庄学院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深厚基因;“行”锚定着团队弘扬行知精神的核心使命;“星”象征着这群外院青年如星星之火般汇聚的蓬勃力量,致力于用多语种生动讲述行知故事,让行知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实践之前,团队走进陶行知纪念馆,接受了馆内专业讲解员的系统培训,形成了“培训-实践-考核-反馈”的闭环培养。同时,深耕内容筹备,研读大量史料,自主制作了以“陶行知故事”“陶行知与晓庄”“晓庄十英烈”等为主题的系列课件,为宣讲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7月以来,团队以行知园为核心阵地,辐射周边中小学、社区、暑托班等,完成了10余场行知精神宣讲活动,服务超1000人次。在行知园内,团队面向不同的来访群体量身定制师德教育馆讲解内容。面对我校海外教育学院的留学生,成员们用流利英语讲述晓庄师范的创办历程,让校史“活”了起来;在接待玄武区新入职教师时,成员们生动阐释了“生活即教育”等理念,助力新教师深入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同时,团队还为南师附中树人学校、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南京市力人学校、南京市旭日景城小学等中小学来访群体提供了师德教育馆的志愿讲解服务。

走出行知园,团队的宣讲触角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成员们走进南京市竹山小学,江宁区淳化街道科苑社区、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马家店社区开展宣讲活动。8月,部分成员还将去往连云港灌云益海助学中心等地,在各自家乡所在地讲述行知故事,让行知精神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晓行星”志愿宣讲团将步履不停,以青春之力讲好行知故事,在实践中探索,在传承中创新,让行知精神触达更多的人群,照亮更远的地方。

团队成员与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教师合影

探秘科技农业,青春实践赋能——食品科学学院“种·无界”团队赴南京农业科技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近日,南京晓庄学院食品科学学院“种・无界”农业组培智能化生产调研实践团赴南京市浦口区南京蔚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农业实践基地及南京江北新区基因大厦,聚焦AI技术在组培生产中的创新应用开展专题调研。

在南京蔚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践基地,技术员王老师带领团队深入草莓种植大棚,成员们亲自动手参与草莓种苗扩繁的关键环节——从精准筛选健康匍匐茎,到按比例配制专用栽培基质,再到规范完成扦插操作,全方位体验传统育苗流程。随后,团队重点考察了基地的自动化种植工厂,该工厂从真空虹吸技术播种到温光水肥等环境参数调控,均实现近乎无人化的高效运转。实践团成员与技术人员围绕AI监测系统、智能机械臂等智能化设备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其在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种苗污染率等方面的潜力,并就运维成本、技术适配性等挑战进行了探讨。

在南京江北新区基因大厦的南京蔚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组培实验室,公司总经理许磊为团队系统解析了植物组培的核心技术原理与操作流程:依托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通过暗培养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再经光培养促使其分化发育为完整种苗。许磊强调,组培技术凭借突破自然环境限制、保持种质纯正性等显著优势,已成为现代种业繁育的关键支撑。双方还就基因技术在组培领域的前沿应用进行了深度研讨。

此次调研为团队搭建起课堂理论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的桥梁。从亲手参与传统育苗,到见证自动化工厂智能高效运转,再到深入理解组培实验室的技术体系,成员们切实体会到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力的变革性作用。实践团成员将调研中采集的一手数据以及对前沿技术的洞察融入“种・无界”项目的技术优化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服务国家种业振兴战略与智慧农业发展。

通过在南京蔚农生物及基因大厦的实地调研,团队更直观感受到智能化技术落地应用对破解行业痛点的现实价值。此次实践为“种・无界”项目的技术迭代提供了鲜活案例与实践依据,推动产学研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

实践团队调研南京江北新区基因大厦

践履田野续文明薪火深耕乡链绘振兴宏图——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交出融合育人新答卷

今年暑假,商学院5支实践团队于暑期深入乡村田野与文化遗产腹地,聚焦文化传承创新与乡村产业振兴国家战略。学子们以脚步丈量国情民情,用专业智慧探索发展新路,彰显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6月29日至7月3日,“红脉铸魂 乡链赋能——乡村产业经济融合高质量发展调研团”赴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歙县及南京市六合区、江宁区开展调研。团队紧扣产业融合主题,系统考察绩溪仁里光影文旅项目、上庄茶业合作社、凡农电商平台运营;调研歙县国家级非遗徽墨工坊数字化转型路径。参观了徽州名人程开甲、胡适故居,陶行知、黄宾虹纪念馆等,探索徽州文化对徽商经济、文旅融合的深度影响。剖析六合金牛湖“生态+文旅”发展模式与池杉湖湿地“观光+消费”闭环机制,探索江宁佘村传统民居活化及观音殿村非遗田园融合实践。通过多维度调研,团队提炼“政府搭台、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协同发展模型,为破解乡村“输血依赖”,构建“融合造血”机制提供实证方案。后期成员将分赴全国各地产业融合典型示范乡村地区,助力强农兴农使命扎根大地。

“运河星聚同心脉,云舸载道石榴红”实践团在扬州开展大运河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行程126公里深度调研33处遗产基地,形成专题报告并开展志愿宣讲;“非遗星火寻访团”赴溧阳、无锡惠山、如皋、常州等地,记录白茶制作、惠山泥人、如皋木偶戏、乱针绣等非遗技艺传承脉络;“古道里的新业态”调研团实证分析茶马古道沿线民宿集群、茶旅融合对古老商道的活化效应;“女子学堂”非遗传承实践团在南京民俗博物馆通过绒花制作研学,推动传统工艺当代转化。

此次实践是商学院深化“三全育人”的生动写照,青年学子将爱国情怀书写在田野大地上,以创新思维激活文化基因,用专业方案服务乡村振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谱写新时代强国建设的青春华章。

实践团在各地开展调研实践

数忆寻踪承行知—— 环境科学学院“数字赋能·行知育人”

实践团队走进晓庄社区开展实践活动

近日,环境科学学院“数字赋能·行知育人”实践团队的师生们开展了一场以 “数字化传承行知精神,沉浸式培育仁爱之心” 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该项目借助三维建模软件SU、AIGC等技术复原晓庄师范历史场景,在虚实交融中实现三重育人价值,为红色校史赋予新的生命力。

团队师生们深耕溯源工作,系统梳理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团队成员深入开展田野调查,走遍晓庄周边区域,细心整理史料,全面挖掘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理念在晓庄的实践轨迹。那些泛黄的档案、亲历者的回忆,都成为串联起历史脉络的重要线索,让人们得以清晰回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起步与发展。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实践团队的师生们创新方式方法,让历史建筑在数字世界重生。团队运用三维建模、AIGC 生成等先进技术,对 “犁宫”“书呆子莫来馆”等晓庄师范历史建筑群进行精准复原。经过反复打磨,构建出可交互的数字化教育记忆空间,人们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当年的校园之中,触摸历史的温度。

同时,团队师生们着力构建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组织口述史采集,团队收集到许多珍贵的教育故事;开展师德师风研讨,让“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教育情怀深入人心;投身乡村教育服务,同学们在实践中践行 “教学做合一” 的行知精神。

此次实践,师生们深入理解了行知精神,强化了数字技能,悟透了教育初心。此项目也成功将历史记忆转化为丰富的育人资源,让红色校史在数字载体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新时代晓庄学子的成长注入了宝贵的精神基因。

实践团成员合影

幼儿师范学院陶予支教团开展“红色摇篮 薪火童行”实践活动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幼儿师范学院陶予支教团以“红色摇篮,薪火童行”为主题,开展“红色寻访+教育帮扶”活动,传承烽火中的保育精神,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7月初,团队分赴延安和重庆,溯源红色教育精神。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毛泽东同志“好好的保育儿童”的题词依然清晰有力。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的旧址里取材于生活制作的简易却很实用的教学娱乐设施与“又学习又玩耍”的理念相吻合,展现了战火中教育者的智慧;而在如今的延安洛杉矶保育院、西安第一保育院院史馆内展示的“马背上的摇篮”的革命故事,更铸就了幼儿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在重庆合川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旧址里,大量图片和实物,也都诉说着抗战时期,保育人员不畏艰难,守护培养革命火种,保育国家民族未来的光辉事迹。

调研结束后,支教团队将红色保育精神融入教育帮扶实践,在盐城滨海的乡村支教课堂上,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体验不一样的精彩课堂。80多名乡村儿童体验了神奇的科学实验,当干冰在瓶中升华、挤压出梦幻的泡泡,瞬间点燃了探索未知的火花;当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陶予支教团将科技元素融入乡村课堂,精心打造《我的AI朋友》特色课程,让数字素养和创新思维在乡村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支教老师们以《手绢里的烽火记忆》课程为纽带,带孩子们重温延安保育院的《丢手绢》童谣,并借助AI音乐编程赋予童谣新的节奏生命;在“中国奇迹”主题课上,“马背摇篮”的故事与AI绘画技术相遇,孩子们亲手绘制出心中的“娃娃长征”路线图。这种“红色教育+科创未来”的模式,正是对八十年前“又学习又玩耍”理念的当代回应。

陶予支教团是幼儿师范学院于2016年成立的一支以“关爱留守儿童,筑梦乡村振兴”为主旨的社会实践团队,十年间,老校长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始终照亮着支教团前行的道路,他们从红色寻访走向乡村课堂,以爱与智慧滋养每一颗成长的种子,用专业与创新赓续着“红色摇篮”的光荣使命。

陶予支教团照片

电子工程学院“晓电源”实践团:精准服务“两新”群体 以工程思维点亮科技梦想

7月14至25日,南京晓庄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晓电源”社会实践团聚焦“两新”群体子女暑期看护与教育需求,将专业课堂送进南京汉西门社区和扬州联谊南园社区。在两地爱心暑托班中,团队精准开展16次特色课程和14天的全天志愿服务,以“工程思维启蒙”为核心,有效缓解“看护难”,点燃青少年科技热情,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创新范例。

实践团紧密协同社区党团组织,深入调研“两新”群体痛点,将高校专业资源精准下沉。“孩子暑假没人管、学点啥是大难题。这次既有专业老师,又能学有趣实验和机器人,孩子喜欢,我们放心!”一位企业家长感慨道。

实践团突破传统托管,依托学院专业优势,打造两大特色课程。在“生活中的物理”实验坊,志愿者们巧妙运用矿泉水瓶、吸管、气球等日常物品,将生活现象转化为生动的科学探索。在“机器人搭建”创意工坊,通过适龄机器人套件,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学习识别传感器、马达、控制器,亲手组装机器人小车,并通过简单编程指令让它们完成循迹、避障等任务。在此过程中,志愿者们巧妙引入人工智能(AI)启蒙概念,向孩子们生动讲解。从结构搭建到功能实现,孩子们体验了从构思、设计到制作、调试的完整“微工程”流程,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工程思维得到有效锻炼。

“晓电源”项目是学院深化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的积极探索。本次项目的成功实施,源于南京晓庄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与南京、扬州两地社区党团组织的深度共建。通过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校地党团共建活动等形式,构建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长效机制。

未来学院将持续创新,鼓励学子用专业知识服务更广泛社区群体,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团队成员与小朋友合影

学生工作处“心桥计划”团队开展关爱自闭症儿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服务基层,学生工作处“心桥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6月23日-8月3日在南京明心益智儿童培训中心开展了为期40天的关爱自闭症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五个一的做法践行了青春担当,交出了一份回馈社会的温暖答卷。

一场破冰,叩响心门。实践团队抵达培训中心后以“星星伙伴破冰会”拉开帷幕。志愿者们设计“拼图寻友”的趣味互动,用耐心与创意,在他们心中悄悄架起了一座“心桥”。

一组课程,点亮成长。团队成员因材施教、因人引导,深入探索自闭症儿童在日常学习、社交及情绪行为方面的差异化反应。与专业老师联合开展晨间互动引导、行为指令训练、个别化干预教学、体育游戏训练等课程,通过问候式沟通、情景游戏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语言主动性与生活认知能力。

一次调研,洞察需求。为精准把握自闭症群体社会支持痛点,团队开展“自闭症家庭需求调研”。从“康复资源获取难”到“社会融合支持少”,详实的数据与故事,为后续推动社会支持体系完善,提供有力依据 。

一场宣讲,凝聚合力。为让更多人了解自闭症群体的真实处境,凝聚社会帮扶力量,志愿者们走进社区,科普自闭症基础认知,纠正“冷漠”“怪异” 等误解,呼吁社会给予这个群体更多包容与机会。

一回总结,沉淀前行。在实践尾声,团队召开“心桥计划”总结会。团队明确真正的帮扶从不局限于 40 天的服务周期,关爱自闭症儿童的行动永不停止。团队设立关爱自闭症儿童微信公众号平台,制作关爱手册,将这份初心延续到后续实践中。

这场实践,不仅是我校学子服务基层的生动实践,更传递出青春力量助力社会“特殊群体”关爱的温度与担当,激励更多青年,以行动续写关爱自闭症儿童的温暖故事 。

晓庄学子关心爱护自闭群体

供稿:外国语学院、食品科学学院、商学院、环境科学学院、幼儿师范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学工处

撰稿:庄莹、薛乐乐、杨治菁、胡雪盼、戴冉、董云霞、周文娟

编辑:温卢

审核:王静萍、马晓亮、昃静、吴雨龙、唐翔、马传浩、马仕锦、杨茹玮、杨潇、祝中华、李承智

终审: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