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庄公告:
今天是:
    • 文明之窗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如何取得实效

发布者:庄晓华发布时间:2020-06-22浏览次数:1724

大力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质量上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理事长 靳诺

       道德为人生之本、民族之魂、国家之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落实《纲要》精神,大力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提质量、上水平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抓基本,在践履基本道德规范上下功夫。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个人品德的基本规范是“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这些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民族精神,赋予了时代特色。开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普及基本道德规范入手,使之转化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应通过各类新闻传媒,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普及基本道德规范,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采用专题讲座、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通过对一系列典型事件、具体案例和社会现象的分析,让人们深刻理解基本道德规范。把倡导基本道德规范与惩治失德违法行为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基本道德规范与指导个人言行统一起来,建立惩戒失德行为常态化机制,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通过生动具体的引导,使人们自觉遵守、积极实践基本道德规范。
  抓基层,在扩大道德建设覆盖面上下功夫。公民道德建设对象在基层、主体在基层,必须瞄准基层需求,创新基层工作。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需立足于基层实际,遵循道德建设规律,针对不同基层单位的特点,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积极探索企业、农村、社区、机关、学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其他基层单位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与群众的沟通,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多做解疑释惑、凝聚人心的工作,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将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渗透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中,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中增强道德教育的渗透力和实效性。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与基层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道德有机融入到有关的法规条例、管理制度、行业规范、乡规民约、学生守则、企业文化之中,确保道德建设工作有章可循,引导人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抓重点,在加强重点群体道德建设上下功夫。一是抓好党员干部群体。党员干部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担负着领导和组织责任,起着表率和带头示范作用。党员干部应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高度来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积极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自觉做到以德立身、以德从政、以德服人、以德树信,努力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表率。二是抓好青少年群体。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应遵循青少年身心成长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在勤学求知中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建立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切实帮助青少年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抓载体,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上下功夫。实践证明,选择有效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使之在自觉参与中深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规范,这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应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见成效。紧密联系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工作载体,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具体化、生活化的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是深入挖掘各种传统节庆、重要节日、纪念日中蕴藏的丰厚道德教育资源,利用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文化阵地,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增进人们道德体验,提升群众道德境界。二是着力探索新方法,发挥好融媒体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作用,通过“互联网+”升级传统道德教育工作,抓好内容策划和选题设置,多进行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网上工作。三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注重发挥榜样力量,用先进典型、时代楷模教育引领群众,用平凡好人、身边好事感染和触动心灵,在全社会形成追求先进、崇尚英雄、学习楷模的良好道德风尚。
  抓舆论,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上下功夫。一是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积极作用,特别是立足互联网时代,从顶层设计着眼健全机构、完善制度、补齐短板,推动网络道德教育系统化、制度化和常态化,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最大增量。二是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对公民道德养成的教育功能。各类文艺作品应热情讴歌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和道德风貌,各类文艺评论、评介、评奖应把握好社会主义道德重要标准,努力提高文化艺术品位。三是探索社会化的运作方式,动员各种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和村民代表、居民代表、“五老队伍”等力量一起来做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道德建设大格局。


以文明实践增强道德建设实效

安徽省阜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晓云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纲要》系统确立了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具体举措,系统设计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抓手,为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全面准确贯彻落实《纲要》,充分发挥文明实践中心宣传教育作用,进一步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见实效。
  着力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到达率。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打牢信仰信念的思想理论根基。需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把理论舆论、文化文明、网上网下各种资源向中心倾斜、由中心统筹,全力打通新思想到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面向基层机关、企事业单位,推动基层党委(党组)健全以“四个第一”为重点的学习对标制度:组织学习第一时间、谋划工作第一步骤、落实任务第一要求、督查考核第一内容,用新思想统领各项工作。面向城乡社区、学校,按照懂理论、懂群众、会宣讲标准,组建“两懂一会”宣讲队伍,在中心(所、站)开展宣讲,增进人们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通过创新领导干部上讲台、青年理论沙龙等举措,抓好青年人群体。面向网络新媒体,发挥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等平台优势,全方位解读、全媒体宣传、全业态传播、全平台覆盖,使网络新媒体成为学习新思想主渠道。推动“学习强国”进乡村等,策划制作现象级音视频作品,使人们爱听爱看爱学。
  着力推深做实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在基层、主体在基层。可通过健全地方党委主导、书记主抓实践中心建设机制,压实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责任,实践“三分工作法”。一是分类推进。既要普遍要求、通盘安排,又应分条块、按行业推进城乡社区、企业、机关、学校等有效覆盖,更好把人民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健全相关职能部门定期沟通会商机制,补齐短板、消除盲区。二是分众推进。坚持分众施策、因人施教,把“大众教育”和“分众教育”相互贯通,把“整体漫灌”和“精准滴灌”有效结合。让好人模范、青年榜样等进校园,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思政教师、宣讲骨干等进企业,培育职业精神、树立行业新风。三是分时推进。注重运用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劳动节、青年节、端午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利用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上好新时代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课。
  着力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志愿服务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目中有人”,工作才充满温度,脚下沾土,群众才心中不堵。要像分析经济形势那样经常分析群众需求,实践“三定四解”志愿服务法,由志愿者定点联系、定人到户、定时上门收集群众诉求,上报县级志愿服务总队汇总归类,按需派单服务,做到“四解”。一是解疑释结。针对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环保、安全等群众关切的问题,经常性宣传解读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使群众更好了解政策形势,解决其切身利益问题。二是解闷提神。针对赌博、封建迷信和老人儿童心理孤独,以及浮躁焦虑等不良心态,有针对性加强教育引导、心理疏导、人文关怀,丰富文明实践活动内容。三是解困暖心。针对群众生老病死、天灾人祸,以及贫困家庭、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等,建立日常帮扶求助机制,加大帮扶力度,及时把政策温暖落到实处、送到心里。四是解难排险。遇到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公共危机等时,组织志愿者参与应急处置,让志愿者成为救灾一线的重要参与力量。
  着力培育时代文明新风。《纲要》明确,坚持积极倡导与有效治理并举,树立新风正气、祛除歪风邪气。坚持把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依托,在正向引导和负向倒逼上同时发力,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一方面,立标杆,坚持以先进典型引领道德建设。挖掘推选一大批先进榜样和好人模范,突出先进典型层层推、天天见、处处敬、个个帮、人人学。坚持市县协同行动、内宣外宣网宣共同发力,推动好人模范学习宣传工作向基层走、向网上走、向心里走,使好声音成强音、正能量无限量。另一方面,破陋习,强力整治移风易俗“老大难”问题。要从党员干部抓起,联合纪检监察机关等部门,下发禁止性规定,制定人情礼俗倡导性标准,有效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不断扩大家风家教建设参与面。坚持巩固成果、扩大战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舆论监督等多种手段,更大力度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努力形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



推动公民道德向上向善

陕西省大荔县委书记 刘莉

  《纲要》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出发,对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强基固本、守正创新、意义深远。从县级层面来说,深入贯彻《纲要》精神,可通过学习宣传、评选表彰、树立典范、文明创建等形式,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强化教育引导,推动《纲要》深入人心。应强化思想引领,通过多种学习形式,让全社会广泛领会《纲要》精神内涵。一是抓住关键少数。思想好不好,关键看领导。突出全体县级领导,以请专家中心组讲学、集中宣讲为重点,以“学习强国”为载体形成线上线下互动,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领头雁”正心修身、慎独慎微、廉洁齐家的表率作用。二是守护好青少年。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开展相关主题的教育学习活动,打造内容丰富的乡村少年宫,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引导青少年形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三是引导群众参与。应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养成,让城区、社区、企业、乡村变成“阵地”,运用电视、广播、墙画、LED广告屏等,使思想道德教育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努力形成人人受教育、人人讲道德的良好局面。
  突出核心价值观,筑牢公民道德之基。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融入日常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日用而不自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一是推进移风易俗。全面推进城乡新型殡仪和农村婚丧礼仪改革,扎实落实相关具体的配套制度,让全县干部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形成社会新风尚。二是涵养文明乡风。广泛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以道德涵养为核心,以百姓所需为支撑,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以乡风文明扮靓美丽乡村。三是选好用好典型。打响县域内评选品牌,持续推进“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类型评选活动,在全社会呈现崇尚先进、学习典型、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四是发挥红色资源。加大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主题教育基地功能,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使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动自觉。
  突出时代要求,提升文明建设水平。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润德铸魂的全新载体,按照“1+N”建设思路,有效盘活各类资源,充分发挥阵地平台作用。一是建基地。以县、镇、村三级为单位,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整合基层各种资源,在各镇(街道)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按照镇+示范村的标准,在每个镇打造一个村级示范实践所。二是强功能。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为行动指南,重点完善和提升科学理论、宣传宣讲、主流价值、文化活动、移风易俗等五大功能,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三是优服务。组织义工服务大队、曙光救援队等公益组织,定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打造距离老百姓最近的“百姓之家”,形成文明实践的县域品牌。
  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润物无声传播真善美,弘扬崇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让群众享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大餐”。一是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实施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计划、传承保护文化荟萃等,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传下去。二是打造群众文化精品。如创新创作优秀文化文艺作品以反映县域人文历史,展现时代正能量;积极开展书香县域建设,将知识延伸到群众身边,让知识流动起来,提升群众精神获得感。三是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坚持把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来发展,策划包装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知名文化企业、新媒体文化产业,形成以文化旅游、文化娱乐、影视演艺等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发展壮大各类文化专业协会组织,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社会化,提高“文化+”经济贡献率。